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主页 > 集团动态 > 行业动态 >

建材业离“大数据时代”有多远?

时间:2014-05-07 16:41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201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来,一路升温,成为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468份议案中,与两化融合相关的占到了近五分之一。 据本报上会记者的描述,被各路记者们层层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201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来,一路升温,成为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468份议案中,与“两化融合”相关的占到了近五分之一。

  据本报上会记者的描述,被各路记者们层层包围,且被访的两会代表滔滔不绝、津津乐道的采访主题,大多围绕着“两化融合”展开去。

  提到“两化融合”,记者们的提问离不开大数据,两会代表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从现在开始,传统制造业应该开足马力,吃透大数据的理念。将大数据真正应用起来,是每一个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棋子。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跨入了大数据时代,这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或感兴趣于大数据的研究与使用,我们的公共信息和社会活动,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是一部部以“秒速”计算的大数据库。

  正如两会代表所言,身处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不去研究和利用身边的大数据,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资源浪费。况且,无论哪个行业,甚或身处其中的个体,都不可能拒绝大数据的“入侵”。信息化的大门既然已经敞开,就无法再关上。

  作为传统制造行业的一份子,建材业的两化融合也拉开征程。今年年初,在工信部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建材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原材料司已经明确提出,从今年开始,要加速推进建材业的信息化进程。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很形象地说,建材业的“大数据时代”已觅得朝阳。

  但是,这路征程远没有那么顺畅,因为陌生和隔膜所产生的胆怯,甚至会产生某种刻意的抗拒和疏离,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建材业,也存在于绝大多数以“传统”冠名,并醉心于“传统”的制造业。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两化融合”之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但正如两会代表所言,让传统制造业走上信息化道路的捷径就是:大数据。

  “我们必须努力去消化大数据、建立大数据,然后应用大数据。”这位两会代表语气坚定且急迫。

  懂得利用别让大数据从身边溜走

  “制造业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与大数据息息相关。”在国内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具有龙头领军地位的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云计算产品部副总监廖常如接受采访时说:“拿建筑行业举例,从整个建筑工程来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通过电脑3D模型来实现,而在建筑开始建造之前,所有模型都可以在电脑上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比如,要用多少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通过数据比较进行成本核算。”

  这还仅仅是大数据应用中的最简单案例,廖常如说,制造业包括建材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计划性,如何减少浪费,做到最好的生产管理模式,广泛采集处理各种数据,比如采用物联网新技术,可以将GPS等地理信息结合起来,做到及时精确管控建材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物流配送与销售的全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供预期,并对全过程的反馈及时监控,从而直接影响建材企业对不同区域战略计划的决策。以廖常如的话说,建材企业一整条产业链上的数据运作,通过云后台的分析整理与监控,达到“秒速”决策,这就叫做反馈经济。

  这只是针对建材企业大数据应用的一个缩影,纵观全行业的规划与发展,则可以让大数据的应用更为广泛。在全行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或许“大数据”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抓手。

  舆情监测平台,是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云平台之一。何为“舆情监测”?通用的定义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与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廖常如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的内涵和意义更为广阔,也是传统制造业目前有可能最需要建立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简单的理解,以建材行业最大的板块——水泥行业的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为例,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兼并重组是当前水泥行业的首要任务。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各区域分会,还是4000多家水泥企业,尤其是各大区域的领军大集团企业,如果能够在大数据云平台上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舆情监管与协调处理机制,及时监控各大区域产能释放的情况、市场价格的变化、违规新建拟建项目的遏制状况、各大企业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的信息与变化等等,不仅仅可以大大节省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资力,更会得到有史以来最精确、最广泛、最同步、最及时的数据信息与资讯,哪怕是最偏僻的地方,也可以被“云”所覆盖。“运用大数据,坐在办公室里,我们就可以监控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水泥产能一天,甚至一个小时的变化。”廖常如说。

  “两会”期间,数十位政协委员联名关于“北方五省区水泥与采暖错峰生产”的提案,最近一直备受行业内外关注。国务院参事石定寰等众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过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建立相应的北方五省区水泥行业方方面面的数据库,同时,通过运用大数据,建立科学长效的监督管理及协调服务的舆情信息平台。

  “秒速”时代 捅破“窗户纸”的勇气

  创立于2005年的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提供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行业应用平台等云计算服务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丰富经验。目前专注于金融、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网络服务、现代制造业和大型营销企业等行业和政府机构的云计算服务模式。

  不过,廖常如坦言:从中金数据目前的合作行业,以及据他们对于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了解,国内制造业真正理解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的比例远不及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尤其是像建材行业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尚处于大数据理念的普及阶段。

  “制造业应用大数据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建材行业在信息化的软硬件储备上,都有待完善。”廖常如说。

  今年年初,本报连续三个月,每周一次在显要位置刊登了“建材业离大数据时代有多远”的征稿启事,目的是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提前预热能够广泛征集建材行业对大数据应用的真知灼见,哪怕听到不同意见,也是一种及时的反馈和呼应。

  让我们极度失望的是,一个季度过去,我们竟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也没有相关的稿件发至报社。当“两化融合”在“两会上”被谈得热火朝天,相关政府部门更是雄心壮志的时候,身处其中,又亟待转型的建材工业人,却始终游离其外,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之感慨和喟叹。

  “之所以在传统重工业中,迈出信息化的第一步如此艰难,因为这需要一个众心所向的大气候,需要传统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共同展开密切合作。”廖常如说:“两化融合,一定是‘两化’强强合作的成果,这种合作首先需要彼此了解信任并且畅通地交流沟通。”

  但就像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在徘徊和犹豫中不断积累勇气和魄力,从传统迈向信息化轨道,对于建材行业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变革。或许,这样的变革就是一种捅破窗户纸的勇气,但是,建材工业目前薄弱的信息化基础和投入,让这种勇气变得异常艰难,也更加伟大。

  于是,更多的建材人还处在围观和静待的状态,等待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能够带领大家,打破僵局,掀起浪潮。

  客观地讲,建材工业融入信息化轨道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无论企业、协会,抑或大多数信息研究机构,几十年来,数据库的建设断断续续,基础数据严重缺失,即便是目前所拥有的数据信息,也往往被当做私密而遮遮捂捂,能拿出来的数据,又未必可信……信息共享对于全行业而言,就像是没有规划的崎岖山路,从起点到终点,往往要爬山渡河。连建材人自己都说,信息共享在这个行业里,还只是一种期望。

  2012年,因为做一期关于展会的报道,我们曾联系这个展会主办机构的信息中心,希望他们提供近5年来关于该展会的详细数据与资料。最终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只有近2年的资料,前三年因为领导变动、负责人辞职等原因,所有的数据和资料已不复存在。

  建材行业的特色是体积庞大,产业链布局复杂,所涵盖的大板块、小领域纵横交错。因为基础数据的缺失与陈旧,以及信息资源的疏漏与阻塞,不但给大建材产业链的建设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纠结,对于新小产业的发展,更犹如一道道难于逾越的深沟险壑。

  保温材料领域当前所面临的市场混乱、政策摇摆、企业难控等现实矛盾,与信息资源不通畅、数据建立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

  在去年中旬一次混凝土企业的论坛上,已经有企业家大声呼吁:我们需要真实可靠的数据系统,我们需要畅通无阻的信息平台。

  就在那次会议上,已经被绝大多数行业广泛应用,甚至在大数据时代,已渐渐跟不上形势的ERP系统,竟成为众多混凝土企业闻所未闻的“新玩意儿”。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建材行业苦苦思索的转型升级,绝不可能实现于信息化的大门之外。

  运筹帷幄 放开思路广泛收集是首步

  当下,建材人在大数据面前充满了疑惑,将精力投入到大数据的采集与研究,究竟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应用大数据,又要从何下手?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建材行业可以建立起舆情管控、集约化管理、定制信息资讯等层层叠叠的平台,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好处。”廖常如说:“看似在建材业推广应用大数据很难,但其实,如果让行业人充分理解大数据带来的成果,同时,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我认为一定会有质的变化。”廖常如说。

  即便是缺乏应有的数据库储备,从现在开始采集、整理和分析,建立大数据体系,也并非不可为。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在不同领域、市场、企业多方面建立和采集数据源,通过实时的手段采集及时情报,再通过互联网上采集到有价值的数据,经过加工提供给相应的行业和企业,是大数据采集和利用的第一步。

  在这点上,全球最知名的水泥集团——法国拉法基集团早已经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将公司开在哪个国家,大数据库的建立都是拉法基在这个国家立足的第一步。

  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确定要在中国撒网布局的时候,中国水泥行业的全方位数据源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从整体发展到区域布局,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主要竞争对手、有意向合作企业的数据分析、上下游产业链相关数据源的采集等等,从历史数据到实时数据,每天及时更新。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完善、积累和更新全世界的拉法基数据库,并在全球形成庞大的虚拟网络,以便拉法基全球数据资源的共享。

  “应用大数据,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所有的大数据业务必须要有数据源,数据源的积累并不完全存在于纸面上,而是要放开思路去开拓寻找数据源的各种合法渠道,进行有效的采集、开发并集中。”廖常如解释。

  数据源的来源多种多样,除了常规化的结构性数据,以及我们能够从互联网等公共渠道上采集到的有价值数据,企业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留意各种信息,获取海量数据。这就像是一个“海选”的过程。

  著名的水泥市场分析师刘作毅,其本人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实时数据源”采集人,或者说,是行业收取数据源的一种渠道。他每年不间断大范围的调研所收获的及时数据,早已形成了一座丰富的海量数据矿源,更可贵的是,他在这巨大磅礴的矿源中,能够将所收获的各方面数据源,率先进行相对专业化的归纳和分析,最终呈现给行业和企业的,是更为集中、能体现更大价值、更便于应用的数据源。

  当然,通过一种渠道得到的数据再多,也称不上大数据,并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颇和片面。只有将多方渠道的数据汇总到一起,经过专业云计算的方式处理和分析无法想象的海量数据,最终得到的大数据,才是最接近完美真实的宝藏。

  接下来,就是结合自己拥有的数据源,企业可以按着自己的战略规划和需求,尝试将大数据运用在管理与营销等各个环节中。

  最常规和基础的应用思路,基于客户行为和及时情报,包括实时反馈和统计的应用,这些在建材行业里是能够做到的。

  比如,所有基础建材价格的变化如何引发上下游产业链其他产品价格的走势,就是及时情报的一种体现方式。这样的数据信息采集与应用,无论是中国建材联合会、各研究信息中心,抑或大集团企业,都不是难事。

  关键的是,要建立起相对丰富的数据源,需要更多的技术条件,建立不同的模板和软件开发,这并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开发采集数据源,再结合专业的大数据云计算机构,提供专业技术上的支撑和大数据归类分析的可行性报告。

  当然,进入大数据的应用领域,绝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或渠道。南京中材备品备件有限公司,运用大数据的思路就是从创建一站式电子商务及信息资讯平台开始,这就是面对大数据时代,对传统B2B网上采集模式的一次突破和挑战。

  觅得朝阳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就在本期报道刊发的前一日,建筑材料信息传播中心主任王刚特意给本报记者致电:4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竞争情报中心的教授陈晓峰,专门为建材行业人士举办一期专题讲座,内容就是:建材行业如何应用大数据。

  这一消息让我们有些振奋,因为这说明,行业内对大数据的求知欲和需求度在增长,好比一片乌云被撩开了几道缝隙,代表着高科技信息化的一丝丝曙光被我们逐渐地捕捉到,且越发清晰起来。

  去年年底,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年会上,中国首个混凝土产业系列经济运行指数的诞生,就是这个行业迈上信息化快车道的一次标志。《中国混凝土综合指数》、《中国混凝土产业风险指数》和《中国混凝土价格指数》在会上正式发布,能感受到参与编制和发布的建材人士难掩的兴奋之情。

  据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筹划人之一,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介绍,这个运行指数诞生的过程,花费了2年时间,几位意识超前的建材人在不太被人理解的情况下,通过与专业信息化机构的合作,慢慢摸索、研究分析而建立起此数据系统。

  尽管在会场上,大多数混凝土企业家对这几套经济运行指数,还处于懵懂状态,但从他们记录询问的认真态度,让我们看到了行业人那种对新事物求知若渴的精神。

  这是混凝土行业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触碰到大数据应用成果,这套混凝土领域的经济运行指数,对建材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块敲门砖,对带动其他建材门类早日建立综合指数运行体系等数据系统,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倘若说,这套混凝土经济运行指数,在一定范围内捅破了那层窗户纸,那么,从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那层窗户纸伸出了信息化的手指。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院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是建材行业里为数不多专门研究建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机构,当我们联系到其负责人之一——高智的时候,她异常兴奋地告诉我们,最近,他们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的问题。

  据她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已经将大数据作为规划院工作重点之一,并希望结合专业大数据机构,一起研究建材行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同时,也会在行业里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的具体工作,并确定以水泥和玻璃两大行业作为两化融合的试点,将大数据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

  “有人说大数据应用,称得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我非常赞同。或许建材行业看似离大数据时代很遥远,殊不知,我们已经身处其中了。”高智说:“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提高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但在建材行业对大数据应用还很陌生,甚至有些排斥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工作?

  高智表示:政府的引导和领军企业的推动是决定建材行业以大数据为基础,展开两化融合的最重要阶梯。同时,建材行业的大数据一定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政府搭建平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跟进,同时,以建材各领域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加速整个行业对大数据信息化的观念更新与尝试,B2B、O2O等终端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完善,也同样是让企业感兴趣,并能快速收获效益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

  所谓上传下达,高智解释,建材业的大数据研究成果,上传,要第一时间发送发改委和工信部相关部门,使政府机构能够通过大数据作出宏观研判;下达,则是要将政府机构的宏观研判,及时反馈给企业。

  “要知道,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大型龙头领军企业,非常需要各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在这一方面,我们这个行业是滞后的,但不代表企业经营者不需要。”高智说得很诚恳。

  她这番话,有一个最好的佐证,在规划院信息中心,有一位“神秘人物”,在近10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各大集团企业经营者竞相追逐的明星级人物,堪称建材行业里的“数据大师”。

  此人叫马秋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材业与数据系统“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他便开始收集水泥企业及行业各项数据。他的数据库跨越的年代,是从1949年建材行业百废待兴之日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这位已退休的行业数据专家,提起大数据,就像是一辈子都说不完的话题。

  “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早已经看到了大数据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急迫需要本领域的数据分析,还包括相关领域,比如煤炭、钢铁、建筑、交通、水利等等。他们真的非常需要完善的大数据系统,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将大数据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了。”马秋忠因为激动而显得语气急切。

  他的话给予了我们很多的信心,正如廖常如曾说过:大数据应用的对象,更多的是企业,无论针对全行业的舆情监测,还是针对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抑或建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平台,率先受益的一定是企业。

  当绝大多数企业受益,并形成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合力时,受益的就是一个行业,而当与这个行业相关的每个行业都形成合力时,最终受益的是国家。

  所以,当这个行业领军企业的经营者有了这样的意识和需求,这就是行业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最大的希望和动力。

  以工信部为代表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已经明确了让建材工业早日实现“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并为此着手制定着一整套的落实计划。这标志着政府引导、领军企业带头的大局势,开始形成气候。

  还有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专业机构的关注与配合,可以说,建材业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的推进,在顶层设计上,已经产生了共鸣,形成了合力,这无疑都是值得欣慰的好消息。

  这些都可谓天时地利,在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舞台,建材业跨入信息化的快车道,似乎只欠缺另一个关键因素——人和。

  毫无疑问,目前在拥有七百多万人的大行业里,真正拥有信息化意识和大数据创新精神的行业人,可能还不足十万;我们能够采集到的大数据,可能不过冰山一角;我们若干电子商务平台,可能还仅限于在低端的采集和交易模式中苦苦挣扎,但这都不能阻止大数据时代的车轮与传统建材业撞击的速度。

  以“秒速”计算的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同样会以“秒速”侵袭被传统包裹着的外壳。而在这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较量”中,建材工业所扮演的一定是主动者的角色,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这个时代会倾其所能、加倍回报;反之,这个时代也会阻挡其前进的步伐,使其老朽匮乏。

  建材行业究竟离“大数据时代”有多远?我们不断地在询问,不断地在搜索和思考,却猛然间顿悟,建材行业的“身体”早已融入了这个时代,未来的前景,取决于“心”的距离。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导航
商户之星
上市新品
Copyright © 2013-2021 甘肃兰海商贸集团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陇ICP备13000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