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主页 > 党建工作 >

习近平和“平凡的世界”:苦难终会造就史诗

时间:2015-03-24 16:12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二OO六年九月十三日) 同住一个窑洞 共怀青春梦想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作家路遥在陕北的知青岁月 近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主动

  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二OO六年九月十三日)

  同住一个窑洞 共怀青春梦想——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作家路遥在陕北的知青岁月

  近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主动提及他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诗人谷溪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创办的延川县文艺小报,由他担任主编,路遥常在《山花》上发表诗作。习总书记所说路遥那时写诗不写小说,就是指那个年月。

  谷溪说,习近平当年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他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那时成了朋友。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路遥则是通讯组学员,他们都住在县革委会的窑洞中,窑洞既办公又住人。谷溪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可惜,这些窑洞经历多年风雨已经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张197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习近平当年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 1970年的延川县城 圈中所示窑洞即为“三间房”

  在谷溪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读书范围广泛,十分好学。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40多年前当知青时的模样,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两年前,新华网发表了一幅“习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习近平1973年与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县仅有一台“上海牌”相机,在他们居住的窑洞前那道矮墙旁拍摄的。

  1973年,习近平(左二)与知青好友在“三间房”前合影。谷溪 摄

  1975年7月,谷溪给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他清楚地记得,进村采访时,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车因打滑无法上坡,是习近平和几个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大院里。在《取火记》中,他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设法用沼气进行煮饭、点灯的生动事迹。建沼气池需要沙子,是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马沟去挖的;建池时水泥运不进山沟,是习近平带头从很远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给背了回来;当发现沼气池漏气时,也是习近平为紧急抢修,和技术员刘春合跳入了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热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过气来……

  习近平和他“平凡的世界”:苦难终会造就史诗

  翻开习近平的奋斗史,我们发现他也和主人公陕北青年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也有过相似的经历:1975年,当双水村民深夜偷偷潜入上游村庄开坝“偷水”时,22岁的知青习近平正和他们一样经历着这场陕北大旱;当孙少安夫妇因为家里贫穷无法箍新窑而不得不住在生产队的牲口棚里时,刚刚到农村的习近平也正“躺在跳蚤堆里睡觉”;当孙少安带着一分队的村民们分地、修坝,为了生活辛勤地劳作时,习近平在带领“梁家河”的村民“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

  40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那个夜晚,住在同一个窑洞里的两个青年之间曾发生怎样的对话。可是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两个青年中的一个离开了黄土地,又走过了中国许多的地方,在他的平凡的世界里不停息地奋斗和奉献,最终成为中国领导人。而另一个,虽然已经不在人世,却留下了一个“不平凡”的作品和无法计量的精神财富。这两个年轻人,通过各自不同的努力,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图强,用心生活。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最后,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奋斗着的人们,请相信,苦难终会造就史诗。

  (综合《之江新语》、新民晚报、海外网)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Copyright © 2013-2021 甘肃兰海商贸集团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陇ICP备13000832号